- 相關(guān)推薦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
當(dāng)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三打白骨精》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1
五行山下壓著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他受觀音菩薩的點化,讓他在這兒等一位取經(jīng)的和尚,這位高僧就是唐僧。他救出了孫悟空,孫悟空火眼金睛,能夠識別是妖還是人,而唐僧肉眼凡胎,他心存善良,可他分不清是妖還是人。
白骨精已成妖千年,在白骨洞里生活了很多年,靠吸干人的血成妖,不想輪回做人。一天,白骨精在她的魔鏡里發(fā)現(xiàn)了唐僧一行人,臉上露出了陰險的笑容,嘴角扭曲,眼睛里充滿了邪惡,她想吃掉唐僧,成為千年百妖?墒,唐僧身邊的大徒弟孫悟空本領(lǐng)高強,不好對付。于是,她變成了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婆婆,慢慢接近唐僧,說一些話來博取唐僧的同情,當(dāng)她的'利爪馬上要插進唐僧身體的時候,孫悟空拿出金箍棒猛地一擊,白骨精逃之夭夭;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她又變成了一名小姑娘的媽媽,當(dāng)她舉著一個裝滿水果的盤子靠近唐僧時,孫悟空又出現(xiàn)了,他打中了白骨精的肩膀,白骨精一聲慘叫,應(yīng)聲倒地;唐僧睜大了雙眼,他認為孫悟空打傷無辜,罪孽深重,念起了緊箍咒,并讓孫悟空離開取經(jīng)的隊伍。孫悟空拜別了師傅,含淚離開了。在觀音菩薩的指點下,在唐僧命懸一線的情況下,他毅然地回來打死了白骨精,拯救了師傅的生命。
我喜歡孫悟空保護師傅的決心,高強的本領(lǐng),識別人妖的火眼金睛,精致漂亮的金箍棒……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2
《西游記》并不是我國第一部神怪小說,但不可否認他是最著名的一部。而如果繼續(xù)往深去看,與其說他是一部神怪小說,不如說他是一部宣揚佛法的小說。根據(jù)這部巨著的一個章回改編的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也與其說是一部賀歲片,不如說仍然秉承了吳承恩先生的宗旨,是一部從頭到尾蘊含禪機的影片,他在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
因為看完后很受啟發(fā),所以忍不住動筆將感受比較深的部分與大家分享。因為只是看了一遍,里面部分對話未必與影片中完全一致,但我會盡我的能力,將記憶中的對話還原。
對話一:唐僧向悟空解釋為什么歷經(jīng)苦難還要取經(jīng);"西天取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是造化,每一個造化都是修行。生命就是這樣莫名的奇妙。"
人,生命開始,人生之旅就慢慢展開。
當(dāng)人在歷經(jīng)一次次苦難而看不到轉(zhuǎn)機時,在內(nèi)心充滿了恐懼?謶值牟粌H僅是未來走向何方,更是對生活在苦難中的懼怕。但是,這些難不會是無緣故的發(fā)生在自己的身上,他一定是來幫助你明白某個道理,如果我們可以從經(jīng)歷到的事情當(dāng)中學(xué)到東西,那么每一難都是我們的造化,人生處處是修行。生命歷程本身就不是一場苦旅,而是一趟奇妙的`歷程。
對話二:當(dāng)師徒走在妖氣陣陣的地界,悟空回過頭來問唐僧:"怕了嗎?"唐僧說:"怕。"悟空說:"怕還去取經(jīng)?"唐僧回答:"就是因為怕才取經(jīng)啊。"孫悟空問:"經(jīng)書上說什么?"唐僧答:"真相".
是的,我們就是因為怕,才要知道真相。
整部影片,最核心的就是這兩個字"真相".他多次出現(xiàn):當(dāng)唐僧責(zé)怪悟空時,悟空說:"我是火眼金睛,我可以看到真相,你看不到";當(dāng)悟空被師父趕走,路遇觀音時,菩薩對他說:"你看到的是真相,但你師父看到的是心相。"
何為真相,何為心相?真相就是物質(zhì)本來的樣子。而心相是由我們內(nèi)心的判斷而來的,你的內(nèi)心是什么,你就看到了什么,你是一個善良的人,你看到的都是善良;你的內(nèi)心充滿了怨恨,你看到世界就充滿了不公平。這就是心相。
那么,我們?yōu)槭裁匆扌?修行就是讓我們能夠透過事物的表面看到他背后的真相。正如薩提亞女士的冰山理論,當(dāng)你看到一個人憤怒了,你只看到了冰山上面的表相,而這個憤怒的下面,這個人的感覺、想法、期待、渴望在這一刻到底是什么?我們往往只看到憤怒,而沒有看到他憤怒的真相;當(dāng)兒童還不能完全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時,成人能否看到他哭鬧的冰山下涌動著的渴望?
對話三:當(dāng)白骨夫人給唐僧講自己的經(jīng)歷后,唐僧的幾段對白:"光陰如梭,未必是世間良藥,念念相續(xù),苦痛里都是執(zhí)著。但是只要你相信勇敢地邁出一步,煩惱就會煙消云散。""恨只能生出恨,你何必這樣折磨自己呢?""希望小僧的死,能帶走白骨夫人心中的癡念。"
影片附予白骨精的前世一段悲慘的經(jīng)歷。而她一直因為這個經(jīng)歷,生活在怨憤當(dāng)中,她執(zhí)著于她的苦痛,無法釋然。
人,為什么會有苦痛?因為執(zhí)著,因為你執(zhí)著在你的苦痛中不能、不愿出來。過去的永遠無法改變,未來的還沒有發(fā)生,想讓自己走出苦痛就要放下過去,活在當(dāng)下,否則就會像白骨精不停地咀嚼自己的過往,折磨自己,永無快樂。
這樣的不快樂,在事情發(fā)生的當(dāng)下,是他人帶給你的,但當(dāng)這件事情已經(jīng)過去的現(xiàn)在,這個不快樂是自己癡念造成的,與他人無關(guān)。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你身在天堂還是地獄,完全是自己的選擇。
對話四:唐僧念了緊箍咒后,與悟空的對話。悟空:"你為什么不相信他們是妖怪?"唐僧:"我們兩個人真的是很像,我們只相信我們眼睛所看見的,就是因為這個,佛祖才把我們連在一起結(jié)伴同行的。"
觀音對悟空說:"五百年前,你相信自己大鬧天宮,五百年后,你還是沒有變。為何不放棄自己去相信別人?你總是用自己的對與錯,去看別人的錯與對。"
我們每個人都只相信我們眼睛所看見的,但是不同的人眼睛所看見的都是不一樣的。這便產(chǎn)生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但是,我們又被連在一根線上向前走,我們能做什么?
信任并接納。相信人各有不同;相信他是按照他看到的在行事;也接納他無法看到我看到的一切,因此,無法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事。
世間的真相,也許我們終了一生也無法尋到,但這并不妨礙我們?nèi)ふ遥?/p>
找到真相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放下執(zhí)著與癡念;
當(dāng)下可以美好也可以丑惡,這只是你自己的選擇。
推薦去看這部電影。一起去找到世間的真相。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3
看了這部影片感覺突然對唐僧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幾句對白印象深刻,觀音菩薩對悟空說:“你看的是真相,你師傅看的是心相”。唐僧決心以死度白骨精時對悟空說:“如果我沒用我的死去度白骨精,那么即使我到了雷音寺取到了真經(jīng)也沒用的”(大意如此)。
這些對白給人一種醍醐灌頂?shù)?感覺。
感覺一:一直以為悟空很厲害,唐僧很無能,其實是自己領(lǐng)悟淺了,悟空的厲害是在武功,即術(shù)的層面,而唐僧的厲害是在信念即道的層面。悟空看的是真相,他要分辨是人是妖,而唐僧根本不分人和妖,人要度妖也要度,這境界相差不止一層啊,難怪佛祖選擇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
感悟二:總以為成功就是雷音寺,只要到了那邊拿到真經(jīng)就是獲得了成功,其實那只是成功的表象,或者是成功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這一輩子其實就是一種修行,重視當(dāng)下的每一個修行實證才是真經(jīng),就像學(xué)習(xí)的目的并不是你知道多少知識點,這些百度都有,而是你了解事物本質(zhì)的能力。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用自己的學(xué)習(xí)能力去探詢事物的本質(zhì),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不用自以為是的真相來掩蓋自己的心相,是我的挑戰(zhàn)。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4
《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它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的小說。在《西游記》中我最喜歡看的是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原名叫〝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孫悟空,他機智,聰明,活潑,目標(biāo)堅定,勇往直前,自從孫悟空被唐僧從五行山下救出,他就毫無怨言地隨唐僧踏上了取經(jīng)之路,盡管這是按照觀音菩薩的囑托來做的,但在此后的九九八十一難中,孫悟空無論遇到什么艱難險阻,也從未動搖過保護師傅西天取經(jīng)的信念。在這章主要講了:唐僧師徒四人在宛子山波月洞內(nèi),一個千年尸魔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它利用孫悟空外出巡山的機會,先后變成上山送齋的.村姑與朝山進香的老嫗,花言巧語使唐僧和八戒上了當(dāng),可兩次均被孫悟空識破并打死它的化身。而唐僧卻不辨人妖,反而責(zé)怪孫悟空恣意行兇,連傷母女兩命,違反戒律。白骨精第三次化為一個老丈,利用唐僧面慈心軟。善惡不分的弱點,三施攻心計,孫悟空一再揭露其妖怪面目,而唐僧執(zhí)迷不悟,即使老丈為妖怪所化也不準(zhǔn)孫悟空去打,還念緊箍咒來懲戒孫悟空。孫悟空為了取經(jīng),忍住痛苦,終將老丈打下深澗。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義從天上飄下素絹,責(zé)備唐僧姑息孫悟空。唐僧盛怒之下寫下貶書,孫悟空懇求師父收回成命,唐僧不允,孫悟空只得返回花果山。孫悟空走后,白骨精將波月洞化成天王廟,唐僧。沙僧中計就擒,八戒乘隙逃走,去花果山請孫悟空來救師父。孫悟空雖被貶回山,仍不忘取經(jīng)大業(yè)和師父的安危,準(zhǔn)備下山。見八戒來求援,立即趕往波月洞。途中,孫悟空打死前去赴宴的白骨精之母金蟾大仙,自己變成老妖模樣來到洞內(nèi),伺機搭救師父。在筵前,孫悟空為用事實教育唐僧,設(shè)計誘使白骨精重又變化成村姑。老嫗和老丈的模樣,使唐僧目睹妖怪的本來面目,痛悔自己不該亂發(fā)善心,不分人妖,逐走孫悟空。這時,孫悟空現(xiàn)出本相,經(jīng)過激戰(zhàn),消滅了白骨精及眾妖魔。這篇文章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真理不會因為表面現(xiàn)象的不同而改變,只要自己的判斷符合真理的標(biāo)準(zhǔn)是對的,就要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5
前幾天,爸爸,媽媽帶我去看三打白骨精的電影,
然后媽媽就去買票,我和爸爸等了一個小時,電影才開始了,唐僧跟兩個人走到一個叫五行山的地下,突然一個老虎沖向唐僧,然后了兩個人就不見了,然后躲在山下,看見了孫悟空,孫悟空說把那張紙撕下來,唐僧就撕了,然后孫悟空跳出來了,把那只老虎打趴下了,過了一會,天上飛來了一只白龍,孫悟空,一下就把他打敗了,然后白龍就變成馬了,然后孫悟空就和唐僧一起上路了,過了一會一個村莊一個白骨精把一個大人打死了,有女兒抓走了,然后又來了一個正的白骨精,把假的白骨精血給吸了,然后正的'白骨精就走了,唐僧和孫悟空有沙子的地方了,過了一會孫悟空和豬剛鬣打起來了,豬剛鬣就叫老沙,孫悟空又和沙和尚打起來了,過了一會,豬剛鬣就和沙和尚當(dāng)唐僧的徒弟了,白骨靜變成被孫悟空識破,然后唐僧就念緊箍咒,然后孫悟空就在山上然后唐僧上來了,就原諒孫悟空了,然后孫悟空和豬八戒和沙和尚就跟唐僧上路,然后他們就到城堡,過了一會就來了一個白骨精,她用刀差點把國王殺死,國王用小孩的血給他治療手然后孫悟空把王殺死,把小孩救了,然后他們又趕路,白骨精還唐僧的時候,孫悟空救了師父,唐僧說他殺了無辜,然后唐僧就不要孫悟空孫悟空就走了,唐僧被白骨精抓了,然后豬剛鬣去叫孫悟空,沙和尚去救師父,然后豬剛鬣穿著孫悟空的看鎧甲來壯膽然后孫悟空來了穿上了自己的鎧甲救了師父,打敗了白骨精,白骨精要變成黑油的時候然后白骨精進入唐僧的體內(nèi)唐僧說悟空打死我孫悟空們好就打死了唐僧他們等了七天孫悟空帶他去了西天。
然后電影就結(jié)束了,我感覺這個電影很好看。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6
看了《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后,我對孫悟空的所作所為很是敬佩,但同時也覺得有些美中不足,正所謂“金無足赤,猴無完猴”。
在“三打白骨精”過程中,孫悟空勇敢無畏,堅持真理,不顧一切阻擾殺死白骨精!可是我認為有著許多方法,可以讓孫悟空完全不用受緊箍咒的'痛苦折磨和被逐出師門之罪,便可打敗白骨精,我現(xiàn)在就有4種:
1、想盡一切辦法引開白骨精,再打死白骨精,不一定要在唐僧面前殺。如果唐僧問起來,就說他走了。
2、用金箍棒在唐僧身邊畫一個伏魔圈,讓妖魔鬼怪無法靠近唐僧。再想方設(shè)法引開白骨精,將其打死。
3、去找托塔李天王拿照妖鏡。讓唐僧看出白骨精的真面目,然后再將其打死。
4、用分身術(shù),一個保護唐僧,一個引開白骨精,然后再將其殺死。
總之,方法有著許許多多,如果孫悟空能沉著應(yīng)對,那事情就不用那么復(fù)雜了!所以,我們不但要學(xué)習(xí)孫悟空的勇敢無畏,堅持真理的精神,而且要改掉孫悟空的一見敵人就打的暴脾氣,遇到事情或問題能沉著冷靜應(yīng)對,以尋求達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效果!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7
記憶中曾經(jīng)在網(wǎng)絡(luò)上看到過一個假設(shè)的問題,說的是如果必須要選唐僧師徒四人其中之一作為伴侶,問大家到底會選哪一個。捫心自問,自己并不確定到底會選哪一個。如果選了孫悟空這種事業(yè)型的,或許會因為過于崇拜他而失去自我,同時生活中遇到所有問題肯定要學(xué)會自己來扛,要學(xué)會習(xí)慣孤獨,因為這種類型的男人肯定是會把事業(yè)放在家庭前考慮的。如果選了豬八戒,就必須要承受他的花心與無用,失落感是一定會有的,潛意識里是不會真正尊重他的。如果選了沙僧,對于家庭來說,這或許是最穩(wěn)妥的選擇,這種類型的男人低調(diào)、能吃苦耐勞、不會花心也不是工作狂、能帶給女人長久的安心與踏實,但或許就要承受的是他的無趣與木訥。這三種類型各有利弊,實在是難以取舍。
雖然不知道自己會選擇以上三款中的哪一款,但確信自己肯定不會選擇的類型就是唐僧這一款的。在自己的潛意識里,唐僧懦弱、自私、多疑、優(yōu)柔寡斷,總覺得自己和這種類型的男人相處起來還沒和姐妹們相處的輕松,根本無法接受這樣的性格。這樣的執(zhí)念源于童年時看電視劇《西游記》時的感受,尤其是三打白骨精這一集的劇情。非常討厭唐僧的人設(shè),實在想不明白他為什么就不能信任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徒弟呢?為什么他能忍心對保護自己的徒弟一遍遍的念緊箍咒,使自己的救命恩人身體和心理都痛苦萬分,直至狠心把他趕走呢?唐僧是這樣的無情無義,就像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這樣的人根本不值得救。從童年時起對唐僧的厭惡一直延續(xù)至今,根深蒂固,簡直無法動搖。
大年初一去影院看電影只為圖個樂,選擇電影《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開始就是沖著特效和打斗去的,想來不過是一個降妖除魔的商業(yè)片罷了,壓根沒指望還能看出什么情懷和感動。但看完之后發(fā)覺劇本寫得不錯,內(nèi)容有新意。最重要的是,多年以來對唐僧的厭惡感終于破冰,我開始學(xué)著理解唐僧了。
一開始出場的唐僧是呆萌可愛的,他勸說老虎不要吃掉自己馬的時候會說:“你們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它放棄舒適的皇宮生活也不容易,你不如放過它吧!彼f話很啰嗦,性格也婆婆媽媽。救了孫悟空,又收了豬八戒和沙僧做徒弟后,他與徒弟們的相處模式也幾乎是朋友般的,并沒有板著面孔高高在上,一臉的神圣不可侵犯,這種親和力讓我開始不那么討厭唐僧了。
白骨精以老婦人的形象出現(xiàn),唐僧會認真傾聽她訴說自己不幸的遭遇,理解她并感同身受。孫悟空識破妖怪身份后一棒打死妖怪幻化成的人形,唐僧見自己阻止不了孫悟空,第一次念了緊箍咒。但事后他也會主動爬到山頂去找孫悟空談心,他說自己和孫悟空都是同一類人,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師徒相視而笑,他們終于從一開始的互相不理解往前跨進了一步,心在慢慢靠攏。
白骨精再次幻化成年輕的女性和孩子,孫悟空不得不再次出手除妖,唐僧終于忍無可忍再次念了緊箍咒,同時趕走了孫悟空。想回花果山的孫悟空被觀音擋住了去路,她說了一句話觸動了孫悟空,同時也觸動了作為觀眾的自己。她告訴孫悟空:“一直以來,你用自己的對與錯,去看別人的錯與對。你師父看的是心相,你看的是真相。”
白骨夫人告訴唐僧自己不愿輪回,曾經(jīng)被人深深的傷害,被人當(dāng)做妖孽處死,這種怨念她永遠也放不下。唐僧不愿看著白骨夫人消失,為了度化她,不惜犧牲自己送她前往輪回。在唐僧看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走在往生的路上,一襲白衣的白骨夫人真的好美,面容平和而安詳。坦白的說,或許是因為不喜歡《霸王別姬》中的菊仙這個人物,又或是因為其他原因,從來都不認為鞏俐漂亮,覺得她并不是自己所喜歡的類型,但在那一刻,真心覺得她很美。電影的最后給了人們以希望,孫悟空和其他徒弟們帶著唐僧的真身繼續(xù)上路,觀音菩薩的一滴甘露,唐僧又回來了。
看完電影,發(fā)覺自己似乎不是那么的討厭唐僧了。中國古典小說中往往有一個缺點,就是正面人物性格塑造總是完美無缺,而反派就完全是十惡不赦。這其實是不客觀的,我們所處的并非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人,怎么會沒有缺點呢?人性是復(fù)雜的,好人就一定沒有弱點嗎?壞人就一定沒有閃光點嗎?電影劇本讓唐僧變得親民,和徒弟們平等相處,嘮叨啰嗦但同時又很富有人情味兒,不再是一個只會說教的冷冰冰的軀殼。當(dāng)然這或許也要感謝馮紹峰的出色演繹,他讓我相信了唐僧的眼淚是真實的.,痛苦是真實的,情感也是真實的。
有人或許會認為唐僧犧牲自己去救一個妖怪簡直太可笑、太不可能了,誰會有那么傻?其實或許這就是宗教的魅力。宗教讓人有信仰,一心向善,內(nèi)心變得平和。軀殼不重要,名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自己成為一個載體,把這種善念傳遞下去。于是開始反省自己,或許自己在生活當(dāng)中往往也是像孫悟空一樣,總是希望去求得一個真相,所以難免會有犀利、刻薄、毒舌、得理不饒人的成分存在于性格當(dāng)中。而緊箍咒就像是時時提醒自己的一個戒律,得饒人處且饒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像《一代宗師》中所表達的一樣,一個人想要成為一代宗師,必須要經(jīng)過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唐僧能透過人性惡的一面去度化,他見到的是眾生,放棄的是自己的生命,這是大愛,所以縱然他沒有半點功夫,卻依然能做其他人的師傅。
怒與恕,就像是孿生兄弟一般,看起來好像,卻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怒是奴加心,心被周遭的一切所奴役,所以為人處世中難免會充滿了戾氣。而恕,是如心,寬恕別人,也是寬恕自己,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與事呢,自己就真的很完美嗎?對他人過分的苛責(zé),是不理智的;蛟S就像高倉健先生說過的那樣:“去跟那些美好的人相遇,要保持一顆對他人溫柔的心,就不能站在厲風(fēng)里,要去和風(fēng)吹佛的地方!币嗷蛘呤窍耨R天宇所說的“寬恕才是真正自由”,他年紀(jì)輕輕,就能有如此胸襟,真的好難得;蛟S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做錯事的時候,都曾希望自己能被寬恕。我們自己都不完美,又有什么權(quán)利去苛求他人呢?
看一部好電影就像讀一本好書,能帶給自己感悟是最好不過的感受,感謝電影帶給我的一切美好與感動。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8
唐僧師徒四人在路上碰見了白骨精。白骨精為了自我長生不老,幾次去蒙騙唐僧,想吃上鮮嫩的唐僧肉。但是每次都被孫悟空的金箍棒打傷了,白骨精化做一股黑煙逃走了。之后,白骨精就成了菩薩,孫悟空還是把他打死了,唐僧不明真相把孫悟空趕走了。透過“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我覺得唐僧是一個很善良的人,但不分敵我,為了一個假菩薩趕走了孫悟空,被白骨精的表面現(xiàn)象和花言巧語給騙了。這些讓我明白了,不要輕易被陌生人的外表和欺詐行為所迷惑。個性是交朋友的.時候要了解對方,要有把握的時候才與之接觸。
書中的孫悟空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敢于和妖怪作斗爭,盡管唐僧用金箍咒折磨他,但孫悟空立場堅定,堅決把敵人消滅了,他是個偉大的人物。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9
1、視覺方面
特效比其前作《大鬧天宮》進步很多。舉個例子,《大鬧天宮》里悟空棒打十萬天兵一段,感覺十萬天兵就是Ctrl+C一次,然后Ctrl+V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次做出來的,緊接著猴子棒子一揮,就全被打沒了。
到《三打白骨精》,結(jié)尾悟能、悟凈群毆白骨洞前無數(shù)骷髏兵一段,骷髏兵形象好歹各有不同了,二師兄和沙師弟這一仗打得也蠻辛苦,蠻有懸念,這種情況下,孫大圣再出場橫掃千軍,就有意思多了。
云海西國城池錯落有致,有設(shè)計感,讓人想起《魔戒》里的剛鐸都城米那斯提力斯,國產(chǎn)大片在設(shè)計和想法上跟好萊塢大片學(xué)一下,只要不是Ctrl+C、Ctrl+V或者把“汽車總動員”變成“汽車人總動員”,我覺得就都是可以接受甚至應(yīng)當(dāng)鼓勵的。
2、劇情方面
中規(guī)中矩。劇情跨度比較大,主體是唐僧收伏三個徒弟和尸魔三戲唐長老(悟空三打白骨精),“云海西國”一段是《西游記》原著故事中“寶象國”、“比丘國”兩段的融合,勉強算是體現(xiàn)《三打白骨精》創(chuàng)作者主觀能動性的地方。結(jié)尾唐僧的戲份用了“我入地獄,來世等你”梗,這個梗,劉鎮(zhèn)偉《大話西游.月光寶盒》、動畫片《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也都差不多用過,好在《三打白骨精》結(jié)局處理還是比較有心思、有意思的,讓擔(dān)心劇情撞衫的我松了一口氣。
按原著里的“三打白骨精”一段,師徒四人作為一個小團隊剛剛成形,處于磨合期,以至于會有誤會出來,電影內(nèi)容對這種情況做了還原和討論,處理得不錯;電影結(jié)尾,講了一個“教化”無用,不如親入地獄、身體力行的主題,這與佛家思想相契合,也是加分項。當(dāng)然我更愿意看到《大話西游》、《西游降魔篇》里那種繼承了原著內(nèi)核,但在劇情上進行顛覆的設(shè)計,所以對《三打白骨精》的劇情談不上有特別的喜歡——當(dāng)然這只是個人口味,不必多講。
3、人物形象
基本是走萌系路線,并迎合網(wǎng)絡(luò)文化(比如沙僧的形象)。賣萌主要靠馮紹峰的唐僧,其次是靠羅仲謙的沙僧。不少臺詞是冷笑話,這算是電影的亮點,也是小沈陽版豬八戒的亮點。郭富城版的孫悟空,我打分是及格,如果有個配音,比如86版電視劇《西游記》里為猴子配音的李世宏、李揚,那我可以打到80分以上。
在這里多說一句。六小齡童演得好,但他會老,然而孫悟空不能老,我們應(yīng)該接受新的孫悟空形象的出現(xiàn)。況且六小齡童之后,不少影視劇里的孫悟空也確實是各有亮點。
六小齡童表演有趣有靈氣,他演的《西游記》電視劇更像溫馨童話;周星馳的孫悟空桀驁而悲情,在性格上更接近原著一點;張紀(jì)中版《西游記》里的孫悟空化妝不錯;《大圣歸來》里的孫悟空讓我們看到這個人物身上的熱血;《西游降魔篇》里的孫悟空則是全方位的還原,不論是形象還是氣質(zhì)內(nèi)核……
4、配樂
這幾年的春節(jié)檔影片,除了詹姆斯.霍納配樂的《狼圖騰》和黃英華、趙季平配樂的《西游降魔篇》,還有哪部電影的配樂給你留下過特別深刻特別贊的印象?甚至李仁港導(dǎo)演的.《天降雄師》,黎允文的配樂本來讓我無比期待,但是看過之后,真的覺得沒了他之前在《見龍卸甲》、《鴻門宴傳奇》里作品的驚艷感。
至于《三打白骨精》,配樂方面,最大的亮點是在片尾用了楊潔、六小齡童版電視劇的片頭曲《云宮迅音》。
楊潔、六小齡童版電視劇版《西游記》被冠為“經(jīng)典”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部作品是特定年代以及眾多主創(chuàng)合力之下的產(chǎn)物。以里面的“孫悟空”形象為例,這個形象的成功,靠的是六小齡童的表演、李揚和李世宏(主要是李揚)的配音以及替身演員。后來六小齡童在多個場合否認替身演員的存在,這是我不喜歡他的第二個原因。
5、觀眾反應(yīng)
總體來說評價還不錯。對它的評價遠強于前作《大鬧天宮》。有不少笑場,表明小沈陽的臺詞、唐僧的賣萌等設(shè)計是成功的。
6、宣傳營銷
這個本來不想多說,但是寫到這里,終于還是沒忍住說這么一句。《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宣傳營銷是一步一個腳印,能發(fā)散、能落地且有節(jié)奏感,基本上可以寫入電影宣傳營銷教科書。在這里致敬一下。
7、不可缺少的吐槽
看完電影以后很多人說“很符合原著”,他們所說的“原著”,其實和小說無關(guān),而是指楊潔、六小齡童版電視劇。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10
寒假,我和爸爸媽媽去曲江劇場看木偶劇,木偶劇的名字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木偶劇里我喜歡豬八戒說的一句話,唐僧派他去巡山,他撒謊說“前面有座石頭山,山里有個石頭洞,洞里的妖怪一個叫我豬爺爺,另一個叫我大師兄”。
孫悟空、唐僧、沙僧、八戒在取經(jīng)路上遇到白骨精,白骨精想吃唐僧,第一次變成一個小姑娘,被孫悟空看穿并打死了;第二次變成一位老太太,又被孫悟空并打死了;第三次變成了老伯伯,被孫悟空看穿并打死了。因為唐僧以為孫悟空打死了好人,所以不認孫悟空做徒弟了。沒有了孫悟空的`保護,唐僧被白骨精抓走了。豬八戒向?qū)O悟空求救,孫悟空不去。八戒去救師傅但八戒被白骨精抓住了,最后孫悟空救了師父。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的外貌,因為妖怪是會用外表你的。不能向豬八戒那樣偷懶,要認真完成好師父交待的任務(wù)!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11
這天,我讀了《西游記》中的《悟空三打白骨精》這篇文章。
它主要講的是唐僧一行四人來到白骨山。白骨山里有一只白骨精,她為了抓住唐僧,分別變了三個人,但是都沒能逃過悟空的`火眼金睛,最后都被悟空打死了,唐僧一怒之下趕走了悟空。白骨精趁機抓走了唐僧……最后,還是悟空救了唐僧。
讀完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唐僧善惡不分卻還怪罪他的徒弟,差點沒了性命。我們要學(xué)悟空那樣,擦亮眼睛,分清是非。不要像他師傅那樣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12
這幾天張紀(jì)中版《西游記》很火,網(wǎng)上的評論也很火。不過,都是一邊倒的貶低和辱罵,鮮有叫好聲,即便有,也像xx黨般淺薄滑稽。我一開始也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的,直到昨天陪人看了兩集,突然有一種醍醐灌頂?shù)母杏X,以前看《西游記》留下的疑惑豁然開朗。這兩集講的是白骨精的故事。
我記得小時候看86版《西游記》每每看到第10集《三打白骨精》唐僧驅(qū)逐孫悟空眼睛總是濕潤的。我深深同情孫悟空,切齒痛恨唐玄奘。明明是妖怪,你不能分辨也就罷了,人家為保你忍受著緊箍咒的劇痛也要斬妖除魔,最后你看見一堆白骨居然還要趕走人家,既不能免于犯錯誤又不能勇于承認錯誤。孫悟空那個氣惱,我那個糾結(jié)啊……
應(yīng)該說86版忠實原著,把吳承恩疙疙瘩瘩的文字塑造成了銀幕經(jīng)典,人物的表演火候老道,情感拿捏精準(zhǔn),細節(jié)催人淚下,配曲感天動地。張紀(jì)中深諳此中意味:就算是滿心虔誠地再現(xiàn)一次這個故事,無非就是多點《指環(huán)王》的炫酷特技,勁爆打斗,吸引得了眼球,觸動不了心靈,終不免落于下流,成了一部幼稚惡俗版《哈利波特》;诖,張紀(jì)中對這個故事作了全新的解讀:唐僧驅(qū)逐孫悟空不是由于自己肉眼凡胎不識人妖,而是覺得孫悟空沒有佛家廣大的的悲憫之心。沒有這種悲憫之心,取得真經(jīng)又有何用?我的`疑惑就是唐僧為什么要不遠萬里取經(jīng),叫孫悟空一個筋斗搬回來豈不省事,取經(jīng)路上為什么要人為地設(shè)置九九八十一難,這不是折騰人開心嗎?現(xiàn)在我明白了,取經(jīng)既是形式也是目的,讓歷經(jīng)千辛萬苦,克服艱難險阻的磨礪來砥礪自己的佛心佛性,即萬物一般,眾生平等的大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就算空手而回,也可得意忘形;反之,沒有慈悲心,就算滿載而歸,也是得形忘意。
為了把這個故事闡釋得更深具佛理,張紀(jì)中版《西游記》虛構(gòu)出了白骨精前世被逼跳崖而亡的凄慘命運,使這個惡魔化戾氣,讓觀者掬一捧同情之淚。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鄙婆c惡原本只在一呼吸間耳。況且世上沒有絕對的善惡,需要的只是我們的理解和傾聽。這個世界被無情地預(yù)設(shè)了,也就被有情地原諒了。唐僧對白骨精要害自己絲毫不以為意,因為他明白: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最后謅首小詩以了此案:
白骨生肌蘊戾氣
三番變幻隱殺機
聞得前世凄涼意
一聲佛法長太息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13
從小就喜歡看《三打白骨精》電影,而且是一看再看。最近上映改編后的《三打白骨精》,心想:不過大同小異罷了。
聽看過的人回來說:改編得很好!表現(xiàn)形式改為3D,效果驚人;語言、觀念加進了現(xiàn)代元素,更適合人們的口味;情節(jié)大膽突破,更有深度。
我聽后為之一振,真的會改編得如此完美?我決心進影院一看究竟。觀看后,確實大有收獲。對其中的兩個情節(jié),深有體會:
第一處是,觀音要孫悟空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孫悟空說:哪多麻煩,俺老孫一個筋斗取回來不就得了?
唐僧回答他的大概意思是:世上的事,都得一步一步地走,才有意思,更顯奇妙。
是啊,一個筋斗就拿回真經(jīng),是爽快!但是,這么容易取回的經(jīng),還有價值嗎?取經(jīng)途中那些奇妙,精彩的過程還有嗎?
人生也是這樣,一生下來就面對死亡,既然這樣,干脆直接死了不是更加痛快?何必活在世上受盡坎坷與磨難?
真要那樣的話,你就體會不到,人生每一個階段的精彩。人生雖然有磨難,而變化無常的過程卻是又驚又喜。人們心理所求的,不就是那種奇妙的感覺嘛?
然而,人們反到很在乎結(jié)果,而感受到的,卻是人生的全過程。即使面對坎坷,磨難,也應(yīng)看成是奇妙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坦然地面對生活。
說到奇妙,世界真的很奇妙,不要不信!只要你用心體會,沒有那一樁事的發(fā)生,發(fā)展,結(jié)束不奇妙。
在茫茫的人海中,你獨獨與其中的一個人看對了眼,這是多么奇妙?然后你們結(jié)婚,生子。細細想一想:為什么對了眼就要結(jié)婚?為什么結(jié)了婚就要生子?難道這其中的變化過程不是很奇妙嗎?
看來這世上不是缺乏奇妙,只是人們對熟視無睹的事,喪失了敏感,缺乏一顆發(fā)現(xiàn)奇妙的心,一雙看穿奇妙的眼!
當(dāng)你聽到第一聲嬰兒叫媽媽或是爸爸,你會覺得很奇妙,我的兒子怎么就會說話了呢?當(dāng)你第一次看到一粒種子埋入土中從發(fā)芽,生長,開花,結(jié)果的全過程,你會覺得這個世界真奇妙。而當(dāng)你看多了,就會習(xí)以為常,奇妙感就消失了,不是奇妙不存在了,而是我們得了奇妙疲勞癥!
第二處是,孫悟空痛下殺手,打死白骨精的化身,唐僧認為他沒有菩提心,殺孽太重,將其趕走。悟空路上遇到了觀音。觀音問:為何不保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而在這里?
悟空訴說了被唐僧趕走的經(jīng)過。觀音大致告訴他:常人看到的是表象,你用火眼金睛看到的是真象,唐僧看到的是心象……
是。∫话闳酥荒芸吹缴钪械谋硐,因為沒有能力把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連貫起來,所以停留在表象上;孫悟空是用火眼金睛,能夠穿越時空,便能看到真象;唐僧是用慈悲心——菩提心看問題,便能看到心象——人性。
常人若想穿越時空,不是不可能,而是不懂如何穿越。不知道像《因果經(jīng)》中說的:“要知前世因,今生果便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因便是”地把前世、今生、未來的時間一維性看穿,你如何穿越得了時空!常人之所以不能穿越,就是看問題,想問題,缺乏時間的一維性,就會產(chǎn)生迷惑,你生活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當(dāng)然會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唐僧能以心象看問題,便能以同情心去了解白骨精為何成妖的起因,知道了白骨精的悲慘身世后,才會產(chǎn)生同情心,從而引發(fā)出超度她的菩薩心,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簡單地將她活活燒死。
唐僧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孫悟空也沒有唐僧的菩薩心,師徒二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便會經(jīng)常產(chǎn)生矛盾。何況既沒有火眼金睛,又不具備菩薩心的常人,相互間更容易產(chǎn)生誤會、矛盾。明白了這一點,就能寬容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了。
當(dāng)閻王要用神火將白骨精化為灰燼時,唐僧卻要求免她一死。閻王說:她的大限已到,除非用你的生命來交換。唐僧毫不猶豫地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他要求孫悟空將自己打死,悟空了解到他的菩薩心腸之后,不得不用金箍棒將其打死。白骨精看到這一情形,大為感動,心中的怨恨隨之化解,唐僧的'亡靈才能送沒有怨恨的白骨精投胎人間,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超度。
影片最后——唐僧送走白骨精,靈魂化為金蟬子,飛往西天。觀音用圣水,灑向唐僧僵硬的尸體,唐僧便有了生機。
看完影片,從中得到啟示:老瓶換新酒,重要的是換了新酒——把劍南春,換成了茅臺,老瓶換不換就無所謂啦!
現(xiàn)在影視改編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鮮事了,而像《三打白骨精》改得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作品很少。影視可以改,作品當(dāng)然也可以改了,即便是名著也是可以改編的,只是看我們有沒有超越的能力。
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歷史車輪,永遠都是滾滾向前的,不斷超越的,否則就不會有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了。
凡事如果不敢超越,不能超越,世界就會停止不前,人類還會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過著原始人的生活!人們的希望何在?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14
大年初二(跟朋友)和初五(跟老媽),我去看了這個電影?傮w來說,這個電影還是不錯的。
首先,必須說的是,這是一個“戲保人”的故事。因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記》里很精彩的一段。觀眾對《西游記》和這個故事亦都很熟悉喜愛。電影選擇了這則故事,占了先天的優(yōu)勢。
這個電影,嚴格的說是《三打白骨精》的一個“改編版”。觀看時,不必把它當(dāng)作《西游記》的著作來看。我個人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依托于《西游記》一則故事而講佛理的神話電影。
可以看出,電影的編劇和導(dǎo)演,對于佛學(xué)是有一定知識的。這體現(xiàn)在很多細節(jié)上。比如,白骨精出場時是一股白煙,聚之成形,散之成氣。白骨精第一次被孫悟空從老太婆身體里打出的時候,是從老太婆腳底化白煙跳走的。佛書上說,死后下地獄的'眾生,是從腳底離開肉身的。而白骨精自己也說,自己就是地獄。白骨精嗔恨深重,千年不得輪回。白骨精吃人時,是吸食人的陽氣,而不是像野獸一樣生吃活吞。第三打橋段里,白骨精施法將所有的散落的骷髏碎骨聚之成形,成為一個龐大的骷髏作為她的原形——也就是說——編劇理解的白骨精不是具體某具骷髏成精,而是一個抽象的、由冤魂、白骨、貪嗔癡怨感召而成的妖魔。
費翔飾演的那個國王,為了解救自己不惜傷害眾多兒童,他的行為與妖魔不相上下。這也說明,人雖為人,但若內(nèi)心兇惡,實與妖魔無二。也就是,今生雖托生為人,但若不注意自己的修為,很有可能會墮落為妖。修行既修心。
唐僧在度化白骨精時,講的道理都是佛理。最后他為度化白骨精讓孫悟空打死自己,表現(xiàn)出的正是地藏王菩薩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钡臎Q心與慈悲。不過,這個情節(jié)是與原著不符的、完全杜撰的。
陳慧琳飾演的觀音菩薩在云端現(xiàn)身時是赤足。這是符合佛學(xué)里菩薩形象的。后面菩薩勸孫悟空救唐僧所說的那些話,很有佛理,道明了真相與心相的層次。只是,在個片段里,陳慧琳頭上和身上佩戴的金飾,我個人以為,與菩薩身份不太搭,有點沾俗了。
總而言之,這個電影滲透了很多佛學(xué)的觀點與理論,讓觀眾看后,能思考一些道理。這一點已經(jīng)彌補上了電影是“改編版”的不足。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15
剛開始出場的唐僧是呆萌可愛的,他勸說老虎不要吃掉自己馬的時候會說:“你們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它放棄舒適的皇宮生活也不容易,你不如放過它吧。”他說話很啰嗦,性格也婆婆媽媽。救了孫悟空,又收了豬八戒和沙僧做徒弟后,他與徒弟們的相處模式也幾乎是朋友般的,并沒有板著面孔高高在上,一臉的神圣不可侵犯,這種親和力讓我開始對唐僧這個角色產(chǎn)生了好奇感。
白骨精以老婦人的形象出現(xiàn),唐僧會認真傾聽她訴說自己不幸的遭遇,理解她并感同身受。孫悟空識破妖怪身份后一棒打死妖怪幻化成的人形,唐僧見自己阻止不了孫悟空,第一次念了緊箍咒。但事后他也會主動爬到山頂去找孫悟空談心,他說自己和孫悟空都是同一類人,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師徒相視而笑,他們終于從一開始的互相不理解往前跨進了一步,心在慢慢靠攏。
白骨精再次幻化成年輕的女性和孩子,孫悟空不得不再次出手除妖,唐僧終于忍無可忍再次念了緊箍咒,同時趕走了孫悟空。想回花果山的孫悟空被觀音擋住了去路,她說了一句話觸動了孫悟空,同時也觸動了作為觀眾的自己。她告訴孫悟空:“一直以來,你用自己的對與錯,去看別人的錯與對。你師父看的是心相,你看的是真相!痹瓉,我也是如此。然而,對與錯真的有那么重要嗎?我也陷入了沉思。
白骨夫人告訴唐僧自己不愿輪回,曾經(jīng)被人深深的傷害,被人當(dāng)做妖孽處死,這種怨念她永遠也放不下。唐僧不愿看著白骨夫人消失,為了度化她,不惜犧牲自己送她前往輪回。在唐僧看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走在往生的路上,一襲白衣的白骨夫人真的好美,面容平和而安詳。電影的最后給了人們以希望,孫悟空和其他徒弟們帶著唐僧的真身繼續(xù)上路,觀音菩薩的一滴甘露,唐僧又回來了。
看完電影,覺得我們所處的并非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人,怎么會沒有缺點呢?人性是復(fù)雜的,好人就一定沒有弱點嗎?壞人就一定沒有閃光點嗎?電影讓唐僧變得親民,和徒弟們平等相處,嘮叨啰嗦但同時又很富有人情味兒,不再是一個只會說教的冷冰冰的軀殼。唐僧這個角色也讓我感受到了唐僧的眼淚是真實的,痛苦是真實的,情感也是真實的`。
有人或許會認為唐僧犧牲自己去救一個妖怪簡直太可笑、太不可能了,誰會有那么傻?其實或許這就是宗教的魅力。有信仰,一心向善,內(nèi)心變得平和。軀殼不重要,名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自己成為一個載體,把這種善念傳遞下去。于是開始反省自己,或許自己在生活當(dāng)中往往也是像孫悟空一樣,總是希望去求得一個真相,所以難免會有犀利、刻薄、毒舌、得理不饒人的成分存在于性格當(dāng)中。而緊箍咒就像是時時提醒自己的一個戒律,得饒人處且饒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記得一句話“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碧粕芡高^人性惡的一面去度化,他見到的是眾生,放棄的是自己的生命,這是大愛,所以縱然他沒有半點功夫,卻依然能做其他人的師傅。
怒與恕,就像是孿生兄弟一般,看起來好像,卻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怒是奴加心,心被周遭的一切所奴役,所以為人處世中難免會充滿了戾氣。而恕,是如心,寬恕別人,也是寬恕自己,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與事呢,自己就真的很完美嗎?對他人過分的苛責(zé),是不理智的;蛟S就像高倉健先生說過的那樣:“去跟那些美好的人相遇,要保持一顆對他人溫柔的心,就不能站在厲風(fēng)里,要去和風(fēng)吹佛的地方!币嗷蛘呤窍耨R天宇所說的“寬恕才是真正自由!彼昙o(jì)輕輕,就能有如此胸襟,真的好難得;蛟S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做錯事的時候,都曾希望自己能被寬恕。我們自己都不完美,又有什么權(quán)利去苛求他人呢?
看一部好電影就像讀一本好書,從而看見自己、回看自己、用心去感受、用愛去分享、用行動去踐行。
【觀《三打白骨精》有感】相關(guān)文章:
三打白骨精作文02-19
續(xù)寫三打白骨精06-29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作文10-01
《三打白骨精》新編作文07-14
三打白骨精讀書筆記10-21
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觀后感10-11
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觀后感06-25
讀三打白骨精有感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