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課堂實錄
老師:大詩人楊萬里的詩我們已經(jīng)學過好多首,誰能給大家背幾首?四人一組合,看哪個小組背得快,背得多。
兩分鐘后,有小組代表舉手發(fā)言。老師讓小組一起背誦詩歌,學生依次背誦了小學學過的《宿新市徐公店》《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老師與學生齊背。
老師:同學們都對學過的楊萬里的詩歌記憶猶新,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他的詩——《過松源晨炊漆公店》。(老師故意念錯,第一次每個字一頓,第二次再讀每三個字一頓,第三次每四個字一頓)
老師:我注意到大家的表情,有的人在偷笑,有的人在張大了嘴巴,看來大家都不贊同老師剛才讀的方法,那么應該怎樣讀這個標題及這首詩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自由的放聲朗讀。多媒體出示: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它讀通順,讀準確。
兩分鐘后,老師點名同學讀書,讀完后老師未做評價,緊接著找另一個同學點評該生朗讀情況。
該生說:讀的對的,但讀得不夠好。
老師:那你能讀一讀嗎?把更好的示范一下看看。
該生繼續(xù)讀。
老師又找了一個同學點評其朗讀情況。該生答:讀得沒有第一個同學好,但斷句是對的。
老師讓幾個同學都坐,笑著說:看來大家都能把這首詩歌讀準,我們先感受一下,我們之所以能把它讀準,是基于什么來讀的呢?剛才大家都笑老師把標題念錯了,這正確的標準又是從何而來呢?
大家思考答案,與老師達成共識,齊答:詩歌的意思。
老師:是的,斷句對不對,意義是關鍵。那么就請同座位相互合作,結合注釋理解下詩意。
兩分鐘后,老師點名找一對同桌,兩人分翻譯前兩句與后兩句。
該同桌翻譯得較為準確,老師豎起拇指:很好,團結就是力量,你們二人真是珠聯(lián)璧合!同學們,這首詩正是這樣,前兩句與后兩句接合得天衣無縫。莫說從嶺上下來就不難,在下山之前常常讓那些行人空歡喜一場,走入到崇山峻嶺之中,你才從一重山出來,又被別一重山攔住了。
老師讓大家齊讀詩歌。
老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把詩歌斷句讀準了,字音讀準了。但,剛才幾位同學也讀準了,可總有同學說不夠好,這是為什么呢?
大家思考,與老師達成共識:因為詩歌還有感情。
老師出示多媒體:精讀全詩,四人一組討論詩歌所蘊含的情感與哲理。
三分鐘后,老師共請了兩組同學做答,老師只夸獎兩句,并未急著總結。
老師:是呀,似乎我們生活中也有同樣的體會也感觸,與詩人的詩才有著如此深的共鳴?梢哉f,這個作者呀不是人,乃是上天九曲文星下凡塵,將凡將簡單的道理化為一首深入簡出的小詩。他是誰?大家齊笑答:楊萬里。
老師出示多媒體,簡介楊萬里詩人:楊萬里(1127—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杰出的詩人。一生力主抗金,與龍袤、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教師小結:這首詩的首句看似平常,卻極富深意。先是幽默風趣的道出行人心目中下嶺的容易,而實際上卻艱難的感嘆,寫出失望而空歡喜的心情。通過寫山區(qū)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教師:同學們,這首詩歌看似簡單,卻有著深意。他就像一盤美味的佳肴,現(xiàn)在,讓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這道菜的營養(yǎng)成分吧!
老師出示多媒體:提示從修辭,寫作手法及傳神煉字等方面來體會本詩的語言。
老師:同座位互相討論,討論后回答。
三分鐘后,老師找同學做答,第一位同學:修辭上用了擬人,“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
老師補充,用手作動作:是呀,這句話生動形象。能說得更細致些嗎?它生動形象的寫出了......
同學接著說:生動形象地寫出一重山被另一重山包圍著的那種下山不停的繞彎路的感受。
老師:說得很好。同學們還能找到另一種修辭嗎?
同學們沉默。老師提示:用這個下山的感受來說明生活中的道理,這是?
同學們齊答:比喻。老師補充:是的,當然,從寫作手法上來說,這也叫?
同學們又齊答:象征。老師補充:真棒。我為你們驕傲。這首詩的最主要的營養(yǎng)價值給你們找出來了。那么,你們還能從其它方面發(fā)現(xiàn)什么嗎?
一同學說:放,與攔好。因為他體現(xiàn)了下山時的真切感受。
老師說:你覺得這感受是怎樣的?同學答:不好的。
老師說:不好的,是怎么個不好?同學接著答:失望的。
老師追問:為什么失望。同學接著答:因為下山很難。
老師繼續(xù)追問:這下山難是與什么相比?同學齊答:上山。
老師說:是的,這放與欄,其實還有那上文中的“賺”字也很有意思,它們恰恰寫出了詩歌的風趣與幽默。行人心目中下嶺的容易與現(xiàn)實中的艱難形了鮮明的......
學生齊答應和:對比。
老師說:對,對比!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你們都被騙了,下嶺一點也不簡單!難得很哪!為什么呢?詩人又不點破,只是生動的寫出了那崇山峻嶺的模樣,給人們回味無窮。
老師接著出示多媒體,把剛才所說的一一列出。
老師總結:詩的前半部為議論,后半部為描寫,二者構成先果后因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滲透著詩人濃郁的思想感情,創(chuàng)造了一種深邃的意境,正是通過這種深邃的意境,寄寓著深刻的哲理。
最后,老師讓大家齊背詩歌,結束該課。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的原文及翻譯05-25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翻譯及賞析12-19
《黃山奇松》課堂實錄03-29
《黃山松》課堂實錄06-29
《黃山奇松》課堂實錄06-29
《公儀休拒收禮物》課堂實錄06-29
宿新市徐公店作文07-11
宿新市徐公店原文及賞析12-17
【合集】宿新市徐公店作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