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一 , 欧美午夜激情视频 , 国产精品一二三 ,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av官网在线,少妇高潮在线,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韩国

《秋日》的原文

時間:2025-08-24 00:45:48 好文 我要投稿

《秋日》的原文

《秋日》的原文1

  古臺搖落后,秋日望鄉(xiāng)心。

《秋日》的原文

  野寺來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賞析】:

  通篇沒有歷史的興衰,詩中所見的'秋聲、古臺、野寺、夕陽、故壘、寒馨、空不覺和詩人一樣滿懷惆悵,而獨有長江水依然滾滾東流,把歷史的煙云淘盡。詩的神韻,意在不言中。

《秋日》的原文2

  《秋日別王長史》作品介紹

  《秋日別王長史》的作者是王勃,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6卷。

  《秋日別王長史》原文

  秋日別王長史

  作者:唐·王勃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

  《秋日別王長史》注釋

 、匍L史:唐十六衛(wèi)、親王府、都督府、上州、中州均置長史,官階自從三品至從六品不等,職掌亦各異。

 、阝:全詩校:“一作長!

 、畚骱: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故稱秋日為西候。

 、鼙绷:北邊的橋。《楚辭·九懷》:“絕北梁兮永辭!焙笠蛞灾杆蛣e之地。梁:全詩校:“一作京。”

  《秋日別王長史》作者介紹

  王勃,(650~675)唐代詩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閣序》。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F(xiàn)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并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xiāng)人雜著續(xù)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yè)”楊炯《王勃集序》。他創(chuàng)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秋日別王長史》繁體對照

  卷56_21秋日別王長史王勃

  別路餘千裏,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

  野色緩?F,山光斂暮煙。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

《秋日》的原文3

  秋日田園雜興

  范成大〔宋代〕

  杞菊垂珠滴露紅,兩蛩相應語莎叢。蟲絲罥盡黃葵葉,寂歷高花側晚風。

  朱門巧夕沸歡聲,田舍黃昏靜掩扃。男解牽牛女能織,不須徼福渡河星。

  橘蠹如蠶入化機,枝間垂繭似蓑衣。忽然蛻作多花蝶,翅粉才乾便學飛。

  靜看檐蛛結網(wǎng)低,無端妨礙小蟲飛。蜻蜒倒掛蜂兒窘,催喚山童為解圍。

  垂成穡事苦艱難,忌雨嫌風更怯寒。牋訴天公休掠剩,半賞私債半輸官。

  秋來只怕雨垂垂,甲子無云萬事宜。獲稻畢工隨曬谷,直須晴到入倉時。

  中秋全景屬潛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銀一色,城中有此月明無。

  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租船滿載候開倉,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兩鐘輸一斛,尚贏糠核飽兒郎。

  菽粟瓶罌貯滿家,天教將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篘未?細搗棖虀買鱠魚。

  細搗棖虀賣膾魚,西風吹上四腮鱸。雪松酥膩千絲縷,除卻松江到處無。

  新霜徹曉報秋深,染盡青林作纈林。惟有橘園風景異,碧叢叢里萬黃金。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秋日》的`原文4

  原文: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注釋:

 。1)從容:不慌不忙。

 。2)覺醒:醒。

 。3)靜觀:仔細觀察。

  (4)春、夏、秋、冬四季。

  (5)淫:放縱。

 。6)豪雄:英雄。

  翻譯:

  心情閑靜安適,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覺醒來,紅日已高照東窗了。靜觀萬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思想滲透在風云變幻之中。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貧*而能保持快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杰了。

  賞析:

  心情閑靜安適,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覺醒來,紅日已高照東窗了。靜觀萬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思想滲透在風云變幻之中。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貧賤而能保持快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杰了。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長,轉眼間已進“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覺還沒怎么活,人活著易,活出質量來難,在我看來,快樂的人生才是最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樂,這里面的學問還真大。常從朋友們的文章中看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多是悲情、傷感,充滿對現(xiàn)實的無奈與苦悶,真正能把自己的快樂傳遞給大家的實在不多。

  反躬自問,自我感覺是個活的快樂的人,盡管生活中遇到了諸多的挫折與磨難,在別人看來我應該是臉上掛滿愁容的,可事實恰恰相反,我臉上的微笑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很難有什么事情能讓我的心情陰晴不定了。

《秋日》的原文5

  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

  長愛街西風景閑,到君居處暫開顏。

  清光門外一渠水,秋色墻頭數(shù)點山。

  疏種碧松通月朗,多栽紅藥待春還。

  莫言堆案無馀地,認得詩人在此間。

  翻譯

  一直喜愛街西悠閑的風景,來到竇員外新居之處突然喜笑顏開。

  清光門外溪水環(huán)繞,從墻頭望遠,遠處秋山數(shù)點,景色優(yōu)美。

  幾顆松樹稀稀疏疏只為朗朗月光能照射進庭院,院子里栽種的許多芍藥正等待春天歸來。

  不要說文書太多沒有地方堆放,我在此和你相識成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注釋

  堆案:堆積案頭,謂文書甚多。

  馀地:余地。

  賞析

  秋日的一天,劉禹錫受朋友竇員外之邀,參觀了他在京城長安買的新居。參觀完畢,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相贈。首聯(lián)“長愛街西風景閑,到君居處暫開顏。”詩人謫居多年,心情苦悶,受朋友竇員外邀請,來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麗的風景,禁不住喜笑顏開!伴_顏”二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頷聯(lián)“清光門外一渠水,秋色墻頭數(shù)點山。”實寫院外之景。清光門外,有一溪渠水繚繞著院子,從墻頭望出去,可以看到遠山的點點秋色。

  頸聯(lián)“疏種碧松通月朗,多栽紅藥待春還。”是寫院內之景:院子里種植著幾棵松樹,晚上可以欣賞明月松間照的美景,院子里還栽種了很多芍藥,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賞芍藥花開滿園的美麗景色。前一句是實寫,后一句是虛寫。

  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從寫景的'藝術來看,兩聯(lián)選取“一渠水”“數(shù)點山”“碧松”“紅藥”等景物進行鋪陳描;頷聯(lián)寫院外的遠景,然后移步換景,由院外寫到院內;

  頸聯(lián)寫院內的近景;這樣由遠及近,由外而內,富有層次。這兩聯(lián)前三句是實景,第四句是虛景。

  尾聯(lián)“莫言堆案無馀地,認得詩人在此間。”這一聯(lián)寫詩人和竇員外“在此間”相識,成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達了閑適愉悅的心情。整首詩語言清新雋秀,景色秀麗幽靜,表現(xiàn)出詩人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全詩表達了詩人的贊美恭維之意;羨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秋日》的原文6

  原文: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shù)傍船明。

  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月團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連卷雌霓小西樓,逐雨追晴意未休。

  安得萬妝相向舞。酒酣聊把作纏頭。

  詩詞賞析:

  《秋日》共有三首,這是第二首。秦觀是揚州高郵人。揚州在長江之北,由這里流經(jīng)高郵至淮安的一段運河——邗溝,給自然風光增色。秦觀別號邗溝居士即因此而起。邗溝在宋代屬淮東路。這是秦觀描寫家鄉(xiāng)秋景的詩,他選取船上和家中情景分別進行藝術概活,于是邗溝一帶的水鄉(xiāng)風光和亭園雅趣,都生動、細膩地從紙面浮現(xiàn)出來。

  這首詩描寫家庭生活中的閑適情趣。一二句寫碾茶瀹(煮)茗、課兒讀書兩件家庭瑣事。月團(茶餅)新碾,花瓷為杯,茶美而器精,說明詩人很通茶道。飲罷呼兒課誦楚詞,更見教子有方,他同那些把酒色財氣作為生活必需的腐敗官僚,是大為異趣的。

  三四句則突出了靜觀萬物的逸趣閑情。小軒風定,樹梢處于暫時靜止的狀態(tài),連一片枯葉也不見掉落。這給了青蟲以好機會,它們相對吐絲,十分自在。青蟲是細小生物,吐絲是輕微動作,但詩人卻能仔細進行觀察,這體現(xiàn)了他對昆蟲世界的濃厚興趣、對人世紛擾的淡泊情懷。詩人迷醉在青蟲吐絲的小天地中,仿佛回到了兒童時代,忘掉了榮辱得失。這種情趣,是眼中唯見財與勢的俗人所無法理解的。這樣,詩人的超逸情懷,無形中便從詩中透露出來。方回說秦觀“古詩多學三謝,而流麗之中有淡泊”,并舉了此詩,而這也屬于有“三謝余味”之作。

  詩中描寫詩人的`閑逸雅趣,品茶課兒,已經(jīng)夠雅了。而遺忘世事,在風停樹靜之時觀賞小蟲對吐秋絲,更見出詩人胸襟的恬淡。小蟲吐絲的細節(jié),不僅給人以動中有靜的印象,詩人體物入微的生活樂趣,也無形中表現(xiàn)了出來。

  這首詩從微觀處下筆,寫的是瑣細的生活題材,雖看不出什么社會意義,卻以觀察細致入微見稱,語言也“清新嫵麗”(王安石評秦觀詩語)。

《秋日》的原文7

  秋日

  【宋】高翥(zhù)

  庭草銜秋處短長,悲蛩(qióng)傳響答寒螿((jiāng)。

  豆花似解通鄰好,引蔓殷勤遠過墻。

  【注釋】

 、 翥(zhù):鳥向上飛。(組詞:龍翔鳳翥)

  ② 蛩 (qióng) :蟋蟀、蝗蟲。

 、 寒螿(jiāng): 即“寒蟬”,蟬的一種,比較小,墨色,有黃綠色的斑點,秋天出來叫。

  【譯文】

  庭前的草兒銜著幾分秋意,蟋蟀、寒蟬的鳴叫相互應答;長長的豆莢蔓上綴著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它們似乎也了解鄰里當和睦,曲曲彎彎地爬過墻頭,好象是去慰問隔壁鄰家。

  【賞析】

  古人說:“一葉而知秋”,作者開篇就抓住了對秋天的到來最敏感的小草來寫,“銜”字使庭草擬人化,讓人覺得其富有生命力。詩中的“悲蛩”指悲鳴的'蟋蟀,“寒螀”即寒蟬!般暻铩、“悲蛩”、“寒螀”表達了作者暗自傷春悲秋,顯得妙不可言。第三、四句,作者由“豆花、引蔓”作寄托,表現(xiàn)自己“似解通鄰好、殷勤遠過墻”的心意。

《秋日》的原文8

  原文: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xiāng)明月到,猶自夢漁樵。

  譯文

  晚風中的紅葉蕭蕭落下,長亭里痛飲下別酒一瓢。

  天上殘云飛回太華山上,稀疏的細雨越過中條嶺。

  蒼莽的樹色隨城關遠去,黃河呼嘯流進遙遠海洋。

  明日里就要抵達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漁人樵夫夢。

  注釋

  闕:指唐都城長安。潼關:關名,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境內。

  紅葉晚蕭蕭:一作“南北斷蓬飄”。

  長亭:古時道路每十里設長亭,供行旅停息。

  太華:即西岳華山,在今陜西省華陰縣境內。

  過:一作“落”。中條: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濟縣東南。

  山:一作“關”。迥:遠。

  海:一作“塞”。

  帝鄉(xiāng):京都,指長安。

  夢:向往。末兩句一作“勞歌此分手,風急馬蕭蕭”。

  賞析:

  題詩在赴京的途中,卻又做著漁樵的夢,寫出詩人矛盾的心態(tài)。該詩筆力遒勁,工整自然。

  潼關,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境內,當陜西、山西、河南三省要沖,是從洛陽進入長安必經(jīng)的咽喉重鎮(zhèn),形勢險要,景色動人。歷代詩人路經(jīng)此地,往往要題詩紀勝。直到清末,譚嗣同還寫下他那“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的名句?芍谠娙藗冃哪恐械奈恢昧恕

  許渾從故鄉(xiāng)潤州丹陽(今屬江蘇)第一次到長安去,途經(jīng)潼關,也為其山川形勢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興會淋漓,揮筆寫下了這首“高華雄渾”(清代吳汝綸語)的詩作。

  開頭兩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凹t葉晚蕭蕭”,用寫景透露人物一縷縷悲涼的'意緒;“長亭酒一瓢”,用敘事傳出客子旅途況味,用筆干凈利落。此詩一本題作《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這個背景材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詩人何以在長亭送別、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詩人沒有久久沉湎在離愁別苦之中。中間四句筆勢陡轉,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然是潼關的典型風物。騁目遠望,南面是主峰高聳的西岳華山;北面,隔著黃河,又可見連綿蒼莽的中條山。殘云歸岫,意味著天將放晴;疏雨乍過,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從寫景看,詩人拿“殘云”再加“歸”字來點染華山,又拿“疏雨”再加“過”字來烘托中條山,這樣,太華和中條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為其中有動勢──在浩茫無際的沉靜中顯出了一抹飛動的意趣。

  詩人把目光略收回來,就又看見蒼蒼樹色,隨關城一路遠去。關外便是黃河,它從北面奔涌而來,在潼關外頭猛地一轉,徑向三門峽沖去,翻滾的河水咆哮著流入渤海!昂勇暋焙罄m(xù)一“遙”字,傳出詩人站在高處遠望傾聽的神情。眼見樹色蒼蒼,耳聽河聲洶洶,真繪聲繪色,給人耳聞目睹的真實感覺。

  這里,詩人連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鰲的四足,缺一不可,絲毫沒有臃腫雜亂、使人生厭之感。三、四兩句,又見其另作《秋霽潼關驛亭》詩頷聯(lián),完全相同,可知是詩人偏愛的得意之筆。

  “帝鄉(xiāng)明日到,猶自夢漁樵”。照理說,離長安不過一天路程,作為入京的旅客,總該想著到長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滿頭滿腦盤繞“帝鄉(xiāng)”去打轉子了?墒窃S渾卻出人意外地說:“我仍然夢著故鄉(xiāng)的漁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專為追求名利而來。這樣結束,委婉得體,優(yōu)游不迫,是頗顯出自己身分的。

《秋日》的原文9

  御街行·秋日懷舊

  宋代: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譯文

  紛紛雜雜的樹葉飄落在透著清香的石階上,當次夜深人靜之時,那悉悉索索的落葉聲更增添了秋天的涼意。卷起珍珠串成的錦簾,華麗的樓閣上空空蕩蕩,只見到高天淡淡,銀河的盡頭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見到那素綃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遠在千里之外。

  愁腸已經(jīng)寸斷,想要借酒澆愁,也難以使自己沉醉。酒還沒有入口,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夜已深,燈已殘,燈火明滅之間,只好斜靠枕頭,聊作睡去,這無休無止的孤棲,真讓人嘗盡了孤獨相似的滋味。算來這苦苦的等待尚遙遙無期,雖說是終日眉頭緊鎖,心緒萬千,也沒有一點辦法可以解脫回避。

  注釋

  1、香砌:有落花的臺階。

  2、寒聲碎:寒風吹動落葉發(fā)出的'輕微細碎的聲音。

  3、真珠:珍珠。

  4、天淡:天空清澈無云。

  5、月華:月光。

  6、練:白色的絲綢。

  7、無由:無法。

  8、明滅:忽明忽暗。

  9、欹(qī):傾斜,斜靠。

  10、諳(ān)盡:嘗盡。

  11、都來:算來。

《秋日》的原文10

  原文:

  香裊紅霏,影高銀燭,曾縱夜游濃醉。正錦溫瓊膩。被燕踏、暖雪驚翻庭砌。馬嘶人散后,秋風換、故園夢里。吳霜融曉,陡覺暗動偷春花意。

  還似。海霧冷仙山,喚覺環(huán)兒半睡。淺薄朱唇,嬌羞艷色,自傷時背。簾外寒掛澹月,向日秋千地。懷春情不斷,猶帶相思舊子。

  拼音解讀

  xiāng niǎo hóng fēi,yǐng gāo yín zhú,céng zòng yè yóu nóng zuì 。zhèng jǐn wēn qióng nì 。bèi yàn tà 、nuǎn xuě jīng fān tíng qì 。mǎ sī rén sàn hòu,qiū fēng huàn 、gù yuán mèng lǐ 。wú shuāng róng xiǎo,dǒu jiào àn dòng tōu chūn huā yì 。

  hái sì 。hǎi wù lěng xiān shān,huàn jiào huán ér bàn shuì 。qiǎn báo zhū chún,jiāo xiū yàn sè,zì shāng shí bèi 。lián wài hán guà dàn yuè,xiàng rì qiū qiān dì 。huái chūn qíng bú duàn,yóu dài xiàng sī jiù zǐ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賞析:

  “丁香結”,詞牌名,以李商隱“芭蕉不展丁香結”詩句意為名。雙調,九十九字。前片九句,五仄韻;后片十句,五仄韻。

  “香裊”三句,化用李商隱“客散酒醒深夜后,猶持紅燭賞殘花”詩意。一“曾”字,點出這是追憶夜賞海棠花。此言詞人回憶起從前有一回夜飲醉酒之后,曾經(jīng)高舉著銀燭臺去夜游花園,觀賞那紅艷艷的海棠花。只見海棠樹在燭光中搖曳,滿樹紅花香氣襲人,令其心身俱醉矣。“濃醉”,并非只是醉酒,也是被花所醉也!罢\溫”兩句承前,再記舊事。言在海棠開花的日子里,主人家使用了錦障來保護海棠,由于措施得力,使海棠花開得更加茂盛。詞人說:我也曾看到燕兒穿插在梨樹等開著白花的花枝之間,由于那是任其自然,所以使白花瓣紛紛地被燕兒碰撞下來,以致鋪滿了庭前臺階。兩下對照,足見主人對海棠花是情有獨鐘!榜R嘶”兩句,回歸現(xiàn)實。言秋風侵肌膚,激醒了夢中正在送客歸去的詞人,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仍是留在故居的園子里!皡撬眱删,言吳地的秋霜隨著晨曦來到這故園中,使詞人的頭腦更加清醒,這才知道,剛才的一次游園賞花,只不過是自己的一場戀花夢罷了。

  “還似”六句,以人喻花也。“環(huán)兒”,楊玉環(huán),字太真。詞人化用白居易《長恨歌》中“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名太真……”詩句意境。言眼前的海棠花還好像是那生不逢時的楊玉環(huán)。由此,詞人又生出種種幻覺:他仿佛登上了海霧繚繞中虛無縹緲的仙島上,喚醒了臉帶微笑,光艷照人的處在半睡半醒中的楊玉環(huán)。發(fā)覺玉環(huán)她微啟朱唇,似在訴說她的生不逢時的身世!昂熗狻眱删洌瑢懍F(xiàn)實中的景色。詞人說:從室內透過簾子觀看庭園中的'夜景,只見淡月高掛空中,月色朦朧之中發(fā)現(xiàn)過去我的愛人曾蕩玩過的秋千架如今仍舊豎在那里。見物如見人,秋千是愛人用過的舊物,現(xiàn)在她(指蘇妾)雖然離去,但見到昔日的舊物,詞人總會立刻想起她來。這不能不感到哀傷。夢窗憶妾詞中多處提到秋千,如《風入松》:“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梢妶@中的秋千是實有其物!皯汛呵椤眱删,言詞人面對著海棠樹,緬懷起舊日繁花似錦的盛況,以及自己與愛人兩情交好的歡愉日子,更增加了一重相思矣。

《秋日》的原文11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① 劉長卿

  古臺搖落后,秋入望鄉(xiāng)心②。野寺人來少,云峰水隔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③。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④。

  注釋①吳公臺:在今揚州北。 ②搖落:零落,凋落。指秋來草木衰謝。望鄉(xiāng)心:眺望故鄉(xiāng)的心情。 ③舊壘:指吳公臺。寒磬(qìng):寒空中傳來的磬聲。 ④惆悵:失意。南朝:指宋齊梁陳四個朝代。

  劉長卿(709—790),字文房,是中唐著名的詩人,詩風凄清孤寂,空靈飄逸,蒼涼深邃,冷寂蕭條。我們一起來欣賞他這首千百年一直膾炙人口的名詩。

  劉長卿的詩歌地位很高,到現(xiàn)在還受到很多人的喜歡。他在文壇上到現(xiàn)在還可以享祀后人的俎豆;但是他在政壇上卻始終不順利,仕途坎坷,起起落落,一波三折。他從二十一考起到三十二歲才中舉人,三十三歲到長州(今蘇州)當八品縣尉,協(xié)助縣令辦事。未到一年就遭到一個叫臧倉的人陷害,馬上被罷官,關了一年被流放到南巴(見廣東電白縣)任縣尉。三十五歲又被召回長州。這首詩就是這次被召回來的一個秋天的日子里來到南朝劉宋沈慶所建筑的弩臺(后陳將吳明徹增筑,這里我說明一下這首詩題下面有“寺即陳將吳明徹戰(zhàn)場”九字落款。)游覽時所寫。

  劉長卿從牢獄里里寫了很多心灰意冷的詩歌,“不見君來久,冤屈意未傳。冶長空得罪,夷甫豈言錢。直道天何在,愁容鏡亦憐。因書欲自訴,無淚可潸然”這首詩寫給當時任尚書郎的張謂,說自己是被人陷害的,是冤枉的。劉長卿可能認為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出來了,他都開始埋怨起天來了“直道天何在”;后來幸好大赦天下他也出來了;雖然被放出,但是打擊很大,再加上后來的“安史之亂”,國家政治局面不穩(wěn)定,到處是兵荒馬亂,刀光劍影。這樣的環(huán)境,使劉長卿筆下的'詩歌風格充滿了冷寂,凄涼,荒蕪,蕭條的現(xiàn)象。縱觀他的詩集,詩篇里到處都是“夕陽”“落日”“夕照”“斜照”“白發(fā)”“日暮”“殘陽”等字眼。

  而本詩是一首詠懷古跡的詩。第二聯(lián)一寫近景,一寫遠景,第三聯(lián)以夕陽襯舊壘,以寒磬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是衰草寒煙,十分凄涼。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里,詩人登上南朝舊壘吳公臺。臺上的寺廟已經(jīng)荒涼,人蹤稀少;遠望山巒,皆在云罩霧繚之中。傍晚的太陽沿著舊日的堡壘緩緩下落,寺院中傳出的鐘磬之聲慢慢向空林中擴散。秋風四起,這鐘磬之聲也似帶有一種寒意。南朝故跡尚存,人去臺空,只有長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陽中獨自流淌。

《秋日》的原文12

  秋日行村路

  兒童籬落帶斜陽,

  豆莢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誰是主,

  紅蜻蛉伴綠螳螂。

  詞句注釋

 、倩h落:籬笆。

 、诙骨v:豆類的莢果。

  ③社肉:社日祭神之牲肉。

  ④蜻蛉(líng):蜻蜓的別稱。一說極似蜻蜓。惟前翅較短,不能遠飛。

  《秋日行村路》翻譯

  一道斜陽西照,籬笆邊孩子們在歡快地玩耍;農家正烹煮著豆莢姜芽社肉,空氣中彌漫著誘人的濃香。這一路盛開的稻花靜悄悄的,誰來作主?只有紅的蜻蜓伴隨著綠的螳螂。

  《秋日行村路》賞析

  這首絕句,正如詩題所說,寫的是秋天經(jīng)過郊野的一座小村時的所見所感。詩逐次展開一幅絕妙的田家景物風情圖,使人讀后為之神往。詩寫道:他走近了一個村莊,這時候,天已是黃昏時候,一道金色的斜陽照耀著,農民們勞累了一天,都已回到家中,門外院落的籬笆邊,孩子們在快樂地玩耍著。正是燒晚飯的時間,燒煮豆莢、姜芽和社肉的香味,從農舍中飄出。村外的小路旁是連綿不斷的稻田,稻谷正在揚花秀穗,這時遠遠望去,一個人也沒有,十分寂靜,只見到紅色的'蜻蜓在低低地飛著,稻葉上爬動著綠色的螳螂。這一派和諧自然的鄉(xiāng)村風光,使詩人深深地陶醉了。

  詩就眼前所見,精工細描,把農村傍晚的景物一組組攝入詩中,使人應接不暇。詩人沒有在詩中傾訴自己的心情,但把自己的情感貫注到了景物的描寫中,使整詩洋溢著喜悅歡快的氣氛。如詩的第三句由問句形式出現(xiàn),明知風光無主,偏要問“誰是主”,便突出了眼前的豐收景象帶給人的喜悅,也細微地表現(xiàn)黃昏的岑寂。第四句寫紅蜻蜓與綠螳螂,不僅在色彩上很艷麗,在二者之間加一“伴”字,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紅蜻蜓與綠螳螂這兩種可愛的小生物營造在一個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圍里。更突出它們的勃勃生機,使全詩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

  這首詩的三、四句是名句,它的好處,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專門作了發(fā)揮,對理解詩很有幫助。錢先生說:古人詩里常有這種句法和顏色的對照,例如白居易《寄答周協(xié)律》“最憶后庭杯酒散,紅屏風掩綠窗眠”,李商隱《日射》“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鸚鵡對紅薔薇”,韓偓《深院》“深院下簾人晝寢,紅薔薇映碧芭蕉”,陸游《水亭》“一片風光最畫得?紅蜻蜓點綠荷心”。樂雷發(fā)的第三句比陸游的新鮮具體,全詩也就愈有精彩。

《秋日》的原文13

  原文: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譯文

  日子閑散的時候,沒有一樣事情不自如從容,往往一覺醒來,東邊的窗子早已被日頭照得一片通紅。

  靜觀萬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

  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思想滲透在風云變幻之中。

  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貧賤而能保持快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杰了。

  注釋

 、購娜荩翰换挪幻Α

 、谟X:醒。

 、垤o觀:仔細觀察。

  ④自得:安逸舒適的樣子

 、菟臅r:指春、夏、秋、冬四季。

 、尥ǎ和ㄟ_

  ⑦淫:放縱。

  ⑧豪雄:英雄。

  賞析:

  賞析

  心情閑靜安適,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覺醒來,紅日已高照東窗了。靜觀萬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思想滲透在風云變幻之中。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貧賤而能保持快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杰了。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長,轉眼間已進“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覺還沒怎么活,人活著易,活出質量來難,在我看來,快樂的人生才是最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樂,這里面的學問還真大。常從朋友們的文章中看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多是悲情、傷感,充滿對現(xiàn)實的無奈與苦悶,真正能把自己的快樂傳遞給大家的實在不多。

  反躬自問,自我感覺是個活的快樂的人,盡管生活中遇到了諸多的挫折與磨難,在別人看來我應該是臉上掛滿愁容的',可事實恰恰相反,我臉上的微笑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很難有什么事情能讓我的心情陰晴不定了。

  賞析二

  這首詩雖說是秋天偶然寫成,細細分辨卻可看出程顥的人生態(tài)度。就是心境悠閑,不慌不忙,絲毫不覺得任何壓力。睡眠充分,精神充足,走出戶外,放眼望去。以平靜的心情去欣賞萬物時,發(fā)現(xiàn)無一不具特色,各有其存在的道理,頗具自得的神情。春夏秋冬四時,也都有各自的美好風光與特殊勝景,這些都要靠人去品味。我們應該隨著四季的變化而享受自然的樂趣。

  一個“閑來無事”的程顥,過著優(yōu)哉悠哉的生活,想什么時候起床就什么時候起床,甚至“東窗”的紅太陽曬屁股了才起床?幢M世態(tài)變遷的程顥可謂靜觀其變,悠閑自得地看著萬物的自然消長;榮衰寵辱、春夏秋冬,也一樣與普通人一樣高興而來、怡然而去,欣賞各自的特有佳景。想到天地之外無形的東西,想到人世間風云的變幻。他已經(jīng)把富貴貧賤之類的東東置于腦后了。盡管是閑來無事,從容不迫,但作者也不是不吃人間煙火的,也是“四時佳興與人同”的!暗劳ㄌ斓亍蹦切┬味系臇|西作者想到了,“風云變態(tài)”中形而下的東西他也非常關心,身居斗室不忘天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富貴不淫貧賤樂”。

  沉思宇宙的奧妙時,有形的天地還不足以窮盡道的神奇力量。道是萬物的來源,卻不隨著萬物而增減,實在是玄之又玄。思緒隨著風起云涌,幻化為各種奇情想象,簡直是無所不能,極盡逍遙之能事。

  孔子主張“貧而樂”,孟子宣稱“富貴不能淫”。合而觀之,就是“富貴不淫貧能樂”,在富貴時不致流連忘返、迷失本性,在貧困時卻能不改其樂。能抵達這種境界,就是“豪雄”了?傊,大丈夫精神是:居仁由義,發(fā)強剛毅,樂天知命——三位一體。

  在生命的悲情與思考之下,詩人超越了一己的得失和現(xiàn)實的困境,從更高更遠以及更主動的層次上去提升人生的意義。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道,是靜觀,靜觀就是去欲,四時佳興就是去欲之后獲得的快感,道通天地,才能夠有這種感覺,所以富貴不淫,身處貧賤也感覺到快樂。這就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儒家觀念,但是到了靜觀的境界,能夠平靜的看待世間一切,也就是真正的英雄了,這就是一種超越。

《秋日》的原文14

  原文:

  秋日別王長史

  唐代:王勃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

  譯文: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此地一別,你我相隔千余里。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終身難忘。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

  本來正在悲秋,又遇上了分別。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

  田野的景色籠罩著一層寒霧,山上的光線逐漸黯淡,暮煙升起。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

  終歸知道難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還是忍不住落下了淚水。

  注釋:

  別路馀(yú)千里,深恩重百年。

  百年:一輩子。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

  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故稱秋日為西候。北梁,北邊的橋,代指送別之地。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liǎn)暮煙。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shān)然。

  奉:侍奉,照顧。潸然,流淚的樣子。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以寒霧、暮煙襯托離別愁緒,情感低回而沉穩(wěn),著重表達作者對王長史的感激之情與惜別之意。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狈謩e之后,詩人前方的路途千里迢迢,對王長史恩情百年難忘。用“千里”、“百年”強調路途之遠和時間之長,表明詩人對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首聯(lián)寫出開闊浩渺的`時空,縈繞在詩人心頭的離情別緒就像千里之路、百年之時一樣綿延不斷、浩渺悠長,點題明旨,詩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蘊含其中。起筆起得開門見山,直抒胸臆。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在西候之日詩人悲傷不已,因為與王長史分別,心中的悲傷讓詩人想起《楚辭》中那令人神傷的文辭。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稱秋日為西候。北梁,北邊的橋。《楚辭·九懷》:“絕北梁兮永辭。”后用以指送別的地方。用“西候”、“北梁”兩個典故點出分別的時間和地點,含蓄而新穎。頷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而寫,省略具體的分別場面和情節(jié)描寫,而是用典故點出時間和地點,時間是蕭索凄涼的秋天,地點是北橋邊,恰當含蓄地烘托出分別時凄切的氛圍。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碧镆盎\罩在濃濃的秋霧中,凄寒而朦朧,遠處的山峰在沉沉暮靄中聚斂而凝重。濃厚的秋霧暮靄就像詩人心頭濃濃的分別之情,拂之不去,彌漫不散。宋代歐陽修曾指出:“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保ā豆P說·峽州詩說》)詩人宕開一筆,頸聯(lián)轉而寫景,前一句是近景描寫,后一句是遠景描寫,但不論是近景還是遠景,都籠罩著秋煙寒霧。詩人悲傷而凄涼的心情全都蘊含于這凝重而凄寒的景物之中,借景抒情,情隨景生,含蓄蘊藉,深藏不露。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痹娙耸冀K知道他與王長史今后很難在一起,心中感念長史對自己的恩德,不禁淚流滿面。想到相見渺茫,詩人心中的悲傷又加重了許多。

《秋日》的原文15

  原文:

  古臺搖落后,秋日望鄉(xiāng)心。

  野寺來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譯文

  古臺破敗草木已經(jīng)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鄉(xiāng)思。

  荒野的寺院來蕩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顯幽深。

  夕陽依戀舊城遲遲下落,空林中回蕩著陣陣磬聲。

  感傷南陳蕩事不勝惆悵,只有長江奔流從古到今。

  注釋

  吳公臺: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原為南陳沈慶之所筑,后陳將吳明徹重修。

  搖落:零落。凋殘。這里指臺已傾廢。語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搖落而變衰!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廟。這里指吳公臺上寺。

  依:靠,這里含有“依戀”之意。

  舊壘:指吳公臺。壘:軍事工事。按吳公臺本為陳將吳明徹重筑的弩臺。

  磬:寺院中敲擊以召集眾僧的鳴器,這里指寺中報時拜神的一種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聲。

  空林:因秋天樹葉脫落,更覺林空。

  南陳事:因吳公臺關乎到南陳的宋和陳兩代事,故稱。

  惆悵:失意,用來表達人們心理的'情緒。南陳:宋、齊、梁、陳,據(jù)地皆在南方,故名。

  賞析:

  此詩作于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高,來到吳公臺,寫下這首吊古之作。

  這是一首詠懷古跡的吊古詩。首聯(lián)是寫因觀南朝古跡吳公臺而發(fā)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聯(lián)一寫近景,一寫遠景,第三聯(lián)以夕陽襯舊壘,以寒磬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是衰草寒煙,十分凄涼。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里,詩人登上南朝舊壘吳公臺。臺上的寺廟已經(jīng)荒涼,人蹤稀少;遠望山巒,皆在云罩霧繚之中。傍晚的太陽沿著舊日的堡壘緩緩下落,寺院中傳出的鐘磬之聲慢慢向空林中擴散。秋風四起,這鐘磬之聲也似帶有一種寒意。南朝故跡尚存,人去臺空,只有長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陽中獨自流淌。末聯(lián)寫江山依舊,人物不同。最后兩句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韻。

  此詩將憑吊古跡和寫景思鄉(xiāng)融為一體。對古今興廢的詠嘆蒼涼深邃。全詩寫“遠眺”,而主導情緒則是“悲秋”。通過對深秋景象的描繪,熔鑄了詩人對人生、社會、時代的凄涼感受。此詩文筆簡淡,意境深遠,乃“五言長城”的上乘之作。

【《秋日》的原文】相關文章:

秋日原文及賞析02-26

秋日原文及賞析14篇(精品)05-26

秋日原文及賞析15篇[精]02-27

在秋日作文08-22

秋日私語【經(jīng)典】11-08

在秋日作文01-19

秋日起義作文09-30

秋日漫步作文【經(jīng)典】02-18

秋日的作文【通用】03-07